《地理科学进展》出版“乡村重构”专辑
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驱使以土地、资金和劳动力为核心的关键乡村发展要素发生重大变化,进而导致乡村地域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逐渐发生演变。乡村重构即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行为主体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过程。当前,我国乡村步入快速转型发展时期。乡村重构是通过空间重构、经济重构和社会重构等一系列人为干预和调控措施促使乡村发展实现转型的过程。基于中共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内涵,不难发现乡村重构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随着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的推进,乡村重构无疑将成为区域农业与乡村地理学科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
受主编周成虎院士与编辑部刘春凤主任邀请,由龙花楼研究员担任《地理科学进展》2018年第37卷第5期责任主编,组织出版了“乡村重构”专辑。
责任主编简介
龙花楼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区域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精准扶贫评估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担任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研究领域国际SSCI期刊《Habitat International》副主编及《Journal of Rural Studies》和《Land Use Policy》编委,入选2015/2016/2017年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社会科学)。
专辑简介
本专辑除序言外共有15篇论文,主要围绕乡村重构的理论探讨、方法应用和重构实践展开。其中,理论探讨方面的论文主要侧重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乡村空间的辨析、相关理论的梳理与研究展望、老龄化对乡村发展的影响、国际上乡村转型的态势与可持续发展等;方法应用方面的论文主要涉及农户行为视角下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研究、运用“时空压缩”分析理论方法探讨乡村振兴项目的分布格局、运用空间界面的方法研究乡村性的空间分异机理、基于主体功能区划视角探讨乡村转型发展等;重构实践方面的论文主要包括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区域镇村社区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农业结构调整和生产专业化与中国乡村转型、针对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的重构策略、乡村民宿发展及空间重构机制、依托土地综合整治重构乡村空间和经济等方面的研究。
文章概览
1
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
龙花楼,屠爽爽
本文从乡村重构的行为主体、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等方面阐释了乡村重构的概念内涵,剖析了由诱发机制、支撑机制、约束/促进机制、引导机制、引擎机制构成的乡村重构作用机制框架,提出了重构乡村社会经济政府干预框架的建议,探讨了未来中国乡村重构仍需重点关注的研究内容,以期深化对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
2
乡村空间辨析
李红波,胡晓亮,张小林 等
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对乡村空间的认知与发展基础上,指出国内乡村地理学在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研究方面的不足,并以人地关系地域系统为理论基础,尝试建构了由“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组成的乡村空间系统,以期为全面认识日益复杂的乡村地域提供理论指导。
3
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热点演化及展望
杨忍,陈燕纯
本文以地理学主要中文期刊近40年来刊发的有关乡村研究的文献为分析对象,采用Citespace软件文献计量分析及文献归纳方法,对中国乡村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内容进行了识别和阶段性划分,梳理了其主要热点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地理学研究理论框架和研究范式。
4
人口老龄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研究进展与展望
廖柳文,高晓路
本文分析了乡村人口老龄化的特征及其原因,基于生产、生活、生态视角,从乡村生产要素投入、农业生产、社会保障、乡村治理、消费结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空间等方面,梳理了人口老龄化对乡村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提出相关研究展望。
5
世界乡村转型历程与可持续发展展望
李玉恒,阎佳玉,武文豪 等
本文基于对国内外文献梳理总结,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从乡村人口、就业、粮食产量、公共服务角度,系统解析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乡村转型发展的历程和演化特征,并强调全球城市化进程中亟需高度重视乡村衰退问题,要积极推进村镇化,形成村镇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的城乡地域发展格局,以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6
农户行为视角下的乡村生产空间系统
运行机制及重构启示
王成,马小苏,唐宁 等
本文在剖析农户行为转变与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响应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从农户行为转变和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响应入手构建指标体系,建立模糊综合评价量化模型,并以重庆市江津区恒和村作为实证,阐释了乡村生产空间系统运行机制,并从经济、社会、空间重构视角提出了实现乡村生产空间系统协调与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7
时空压缩下的中国乡村空间生产—
以广州市域乡村投资为例
周尚意,许伟麟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代表人物大卫·哈维指出,“时空压缩”现象加剧了资本积累的危机,要消除危机,必须从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革命入手。对此,本文以2015-2017年广州市企业投资中的乡村项目为例,采用经验主义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哪些项目是消除区域发展两级分化、抵制资本纯粹追逐利润的,从而为政府重点鼓励何类项目投资提供依据。
8
基于空间界面视角的新时期乡村性空间分异
机理—以河南省巩义市为例
韩冬,乔家君,马玉玲
本文以村域经济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集成乡村性指数评价、游动分割窗以及地理探测器等技术手段,对巩义市村域尺度乡村性空间分异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空间界面的位置和影响范围进行了定量识别与判断,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村域尺度乡村性空间分异的机理。
9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湖南省乡村转型发展评价
贺艳华,范曙光,周国华等
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围绕人口、土地、产业等乡村转型发展 3类要素,构建乡村转型度评价指标体系,计算了各县(市、区)2006-2011年和 2011-2016年 2个时段的乡村转型度,并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分析了各类主体功能区乡村转型发展差异及其驱动机制。
10
基于“三生”空间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机制—以湖南江永县兰溪村为例
李伯华,曾灿,窦银娣 等
在快速城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从“三生”空间视角探索乡村人居环境演变特征和发展机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传统村落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以湖南省江永县兰溪村为例,基于参与性农村调查与评估(PRA)、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三生”空间演变的过程、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11
区域镇村社区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及其优化策略
宿瑞,王成,唐宁 等
本文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凤凰镇19个镇村社区作为网络节点,采用修正后的引力强度模型反映节点之间的联系,运用GIS工具和社会网络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了镇村社区空间网络结构的总体特征、节点特征及其差异特征,并提出了镇村社区空间网络的优化策略。
12
农业结构调整与中国乡村转型发展—以河南
省巩义市和鄢陵县为例
李二玲,胥亚男,雍雅君 等
本文以两个不同乡村转型模式的典型县域(工业化转型的巩义市和农业现代化转型的鄢陵县)为例,利用区位熵、结构变化指数和专业化指数,在乡镇尺度深入分析新世纪以来经济转型发展背景下乡村农业结构调整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乡村景观再造。
13
中国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及重构策略
王永生,刘彦随
城乡发展转型进程中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乡村生产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本文梳理了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来源和特点,并从资源利用、生产过程和生活方式的视角提出了乡村生态环境的重构策略。
14
基于行动者网络和共享经济视角的乡村民宿
发展及空间重构—以深圳官湖村为例
陈燕纯,杨忍,王敏
本文立足于乡村空间多元分化研究的学术背景,采用深度访谈法,结合行动者网络分析框架,对深圳市官湖村民宿集群旅游空间发展的过程和空间重构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在共享经济演进过程中,官湖村形成了一种基于社会熟人关系网络,线下为主并与线上相结合的商品共享和服务交易的新型共享经济模式。
15
土地整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乡村重构—
潜江“华山模式”实证研究
胡银根,董文静,余依云 等
本文在厘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内涵基础上,以湖北省潜江市“华山模式”为实证,运用实地观察法和深度访谈法,探讨了如何通过土地整治助推乡村重构等问题。
期刊简介
《地理科学进展》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月刊),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第四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核心期刊,最新复合影响因子为4.381(地理期刊中排名第二)。
欲了解本专辑详细信息,请点击文后“阅读原文”
资料来源:《地理科学进展》编辑部
本期编辑:张英男 刘海猛 王波涛
审核人:任宇飞 王冠